隨著美國對華實施技術制裁,面臨困難的不僅僅是中企,全球電子芯片供應鏈都已受到影響,導致多個行業芯片短缺。美國將電子/半導體產業選為與中國開展地緣戰略競爭的戰場,相信自己擁有顯著技術優勢并占據主要市場份額。而中國是后來者,盡管市場份額可與美比肩,但仍依賴美國及其盟友(歐盟和日韓)控制的特定核心技術。美國的邏輯很簡單:為保持領先,就要阻止中國使用相關技術。
那到底是什么在推動芯片生產關鍵技術的進步?事實是,這需要極具專業技能的人才,因為知識驅動生產力。美國仍是知識發展的源泉,是該行業進步的關鍵。但正是在這方面,美國面臨大問題:美國眾多高校研究項目的人員多為國際學生,且很多來自中國。若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在美不受歡迎,知識發展的來源必將萎縮。而印度等國根本無法替代美國大學的中國人才。
中國是美國半導體產業中芯片和設計軟件的最大市場。短期看,美國的制裁會損害中國。但這也意味著美企將失去他們目前通過銷售設計工具從中國市場賺得的大部分錢,還將導致高通等美企喪失來自先進芯片的收入。對美國高科技公司來說,這意味著研發資金減少,美國作為全球知識中心的地位將遭侵蝕。收入損失將意味著產生知識的能力下降——而正是知識使美國在技術領域獲得優勢。失去中國市場,將嚴重影響相關美企未來的競爭力。
這正是美國半導體行業提交給美商務部的主張:若美企與中國市場脫鉤,將遭受重大收入損失。從長遠看,這將導致美國失去在電子領域的領軍地位。
中國需多久能消除美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領先優勢?著名咨詢企業易觀梅森5月發布報告說,中國能在三四年內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波士頓咨詢集團等預測,即使實施迫使美中脫鉤從而打破全球供應鏈的政策,美國仍可能不得不將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若想保持電子行業領軍地位,美須在投資方面趕上中國,以創造用于未來技術的知識。那美國為何仍采取制裁路線?因為這更容易,而打造一個重視知識的社會要難很多。這正是晚期資本主義的病態。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