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網站,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陶虎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夏小霞、錢志剛合作,創新開發基因重組蜘蛛絲蛋白光刻膠,通過優化重組蜘蛛絲基因片段和分子量,結合基于百萬級數量電子的大規模仿真模擬,實時控制加速電壓調控電子在絲蛋白光刻膠里的穿透深度、停留位置和能量吸收峰,實現了分子級別精度的真三維納米功能器件直寫。
▲ 圖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網站
據介紹,該技術加工精度可達 14 nm,接近天然絲蛋白單分子尺寸(~10 nm),較之前技術提升了 1 個數量級。蜘蛛絲蛋白優異的機械強度為復雜三維納米結構提供了關鍵支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允許進一步通過功能化,實現可載藥、可驅動、可降解的 4D 納米功能器件(時空可變形),在智能仿生感知、藥物遞送納米機器人、類器官芯片等研究領域具有明確的應用前景。
IT之家了解到,相關研究成果于 2021 年 8 月 26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
至此,陶虎團隊已經基本完成絲蛋白全套二維和三維微納加工體系的建立,包括 2D&3D 電子束光刻、2D&2.5D 離子束光刻、2D 紫外光刻、2D 近場光刻、2D&3D 軟光刻、2D&3D 納米壓印、2D&3D 自組裝、2D 噴墨打印,涵蓋納米、微米到毫米以及晶圓級尺度,實現了絲蛋白從傳統紡織材料到醫用材料再到集成電路和傳感器材料的轉身。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