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頂級選手,可以在技術上挑戰特斯拉的王者之選,卻拿出了一款讓人失望的產品。
7月4日,在華為夏季旗艦新品發布中,出現了一款新車問界M7。盡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宣稱,“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做到,用一年的時間推出兩款豪華 SUV”,“問界 M7 具有超越百萬豪車的體驗”,但M7的技術含量,卻并不“華為”,顯得有些平庸。
M7除了智能座艙外,在部分關鍵配置上直接復制了M5,也沒有搭載華為引以為傲的ADS高階自動駕駛,余承東對此只甩出兩個字,“夠用”。
去年4月,前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箐曾談到,ADS在新車上的導入周期至少要24個月;一般傳統主機廠在單個車型的平均研發時間為2-3年。去年業績會上,李斌就表示,“蔚來汽車研發周期是行業最快的,但平均也需要兩年左右。”
而M7的推出,距離上一款M5交付僅過去了4個月。
華為為何如此急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主營之消費者業務下滑,急需新的增長點。據 IDC 數據,2020 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同比下跌 21.5%、市場份額下降了13%。2021年財報顯示,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者業務急速下滑了49.6%。
對華為大量的經銷商而言,他們也需要更多的華為產品去銷售,提升業績。
華為想要抓住智能電動車這一快速崛起的黃金行業去找補。華為曾稱,智能汽車部件業務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其也并不諱言自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野心,想成為“汽車領域的第一”,余承東直言,這既是(華為的)愿景也是信念。
從2019年起,華為加速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并采取了三種方式來具體操作。問界系列是華為智選車模式下,由華為和小康股份合作的AITO品牌產品,也是華為深度賦能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其研發、制造、銷售服務均由華為深度參與,是與車企三種合作模式中介入最深的、含“華”量最高的。
問界也擔負起了華為汽車規模化的目標。余承東去年表示,希望問界年銷達到30萬輛。這次,余承東再次提到:“現在AITO品牌擁有以工業4.0標準打造的全新鳳凰工廠和兩江智慧工廠,兩家工廠年產量將達到30萬輛。”
余承東透露,從 M5 開啟交付到現在的 4 個月間,該車累計交付量已達到 11296 輛,其中 6 月交付了 7021 輛。作為一輛新車,成績的確斐然,但在汽車行業規模效應面前,離月銷1萬、年銷10萬輛的生存門檻還很遠,更不用提30萬輛的年銷目標。
小米商務總監王楠曾說,“華為要想在汽車產業鏈中掙錢,不管是選擇造車還是僅當供應商,都只是商業模式的一種,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技術商業落地,走量掙錢。”
如今除了整車制造外,華為不僅掌控了車輛的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靈魂”環節,以及電動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更有著供應鏈、科技生態、銷售渠道、高速迭代等一系列巨大優勢,就差路上跑著許多輛“華為車”了。
問界單靠M5顯然支撐不了30萬那么大的銷量,M7正是那個趕來救場的角色。這款定位中大型豪華SUV的 M7,在價格和配置上,都讓人聯想起爆款理想 ONE。理想單靠這一款車型,就和多車在手的蔚小理,在銷量上平起平坐,甚至偶爾實現超越。
若問界品牌在銷售上取得成功,將能使華為在智能電動車領域劃走一片自己的領地,話語權同樣會水漲船高。
從 M5到 M7,從問界到極狐、阿維塔,不難發現,一直宣稱不造車的華為,邊界越來越模糊,速度越來越快,似乎在下一盤大棋。
華為想要吃下更大的汽車市場蛋糕。在技術、經驗迭代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華為也離真正的“造車”只隔一層窗戶紙。
作為強大而具有民族情感的國產品牌,華為無疑是自帶光環的金字招牌,市場對它的產品天然地多了份不一樣的期待。
記得華為初入手機業務時,曾靠P9強大的拍照技能大量吸粉,又靠著扎實的系統開發和供應鏈,顛覆了手機產業,與蘋果二分天下,站穩了腳跟。
根據首創證券研報,今年市場將迎來多款華為深度合作車型交付,包括問界M5、極弧阿爾法SHI版、問界M7、阿維塔11等,同時,華為hicar車機系統已實現對超過150款車型的支持。
華為系列汽車已經產生,但目前華為汽車還是差了一口氣,還沒有打造出一個爆款車型,能讓人真正感受到,這是帶著華為基因的車,看見它就說”我想擁有”!
另一邊,已經有消費者吐槽“賽力斯SF5上市僅八個月就被拋棄(停產),保有量不高,導致SF5一年后的保值率近乎腰斬”,M5、M7是否也有類似問題呢?
一位熟悉華為的業內人士說,華為造車肯定是比別的廠商厲害很多的,在好幾年前,華為已經拜訪了全球最好的那些汽車廠商,對汽車產業鏈的研究也是最深入最先進的。
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華為。最終,在任何一個商業領域,市場和消費者都是理性的:他們只會為好的產品和服務買單。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