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來說,人才是重要基石之一。那么,在這“9+2”城市群內,吸引人才的狀況如何?吸引人才的要素配置如何?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人才政策決勝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報告,從工資待遇、就業機會、城市人才競爭指數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對人才的吸引非常明顯。其中一大因素是就業機會眾多:眾多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無論是全球500強,還是民營企業500強,或是創業企業,都為人才提供了各自合適的機會。
根據普華永道的最新報告,深圳和廣州分別聚集了超過40和20家這類企業。
此外,整個大灣區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相當有競爭力,尤其是香港和澳門,薪資水平在全球范圍內處于較高范圍。
智聯招聘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春季求職期平均薪酬全國最高的幾個內地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廣州,東莞和佛山排在全國第六和第九。
若對比各省份工資水平,廣東省平均工資雖然高于國內多個省份,但不及浙江和江蘇;但如果比較城市群,大灣區可能是全國最高薪的地區之一。
以智聯招聘統計的數據為基礎,全國前10個高薪城市大灣區占據一半,依次為香港、澳門、深圳、廣州、東莞。
此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發布的全球城市人才競爭指數,深圳排名全球第73名,國內被納入該研究的城市排名依次為北京55名、杭州66名、上海70名、廣州77名、天津83名。
整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其經濟發展優勢長期維持著人口及人才的凈流入,而且常住人口遠多于戶籍人口。因此,其老齡化挑戰遠沒有全國多數地區那么嚴重,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卻滯后于經濟發展。
普華永道的報告建議,“9+2”城市在研發和教育方面各有所長。不過,香港在教育方面擁有一定優勢,可以帶動大灣區教育邁向國際一流水準。
二維碼